搜索

您的关键词

院处动态
首页/ 院处动态/ 正文

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训作为本文标题,笔者认为是最确切不过的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广大教职员工一直恪守“彰明高尚品德,厚积薄发、有所作为,在止处於卓越之行”的院训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努力着、拼搏着,迎着70年校庆的曙光走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金属材料工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国家重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家重点专业、省一流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省一流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四个本科专业;设有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实验中心、工程实践中心以及20多个研究室(所)。现有教职工105人,其中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龙江学者2人,省杰青2人,博士生导师23人,硕士生导师66人。目前在校本科生1700余人,研究生380余人。

回眸历史集

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沿革可追溯到1958年黑龙江工学院铸造和热处理专业、1978年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二系等。1995年,三校合并后,于1998年正式成立材料学院金属材料专业。在哈尔滨科技大学早期,原铸造专业拥有任善之等7名教授,约占当时全校教授的七分之一,铸造专业综合指数在全国排名第7位,所从事的球铁、耐磨耐蚀铸铁、冲天炉熔化理论等方面研究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

任善之科研团队《厚大断面球墨铸铁端盖研制》科研成果获1986年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冲天炉融炼自动检测和优化技术》科研成果1984年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是由1958年原哈尔滨电工学院电工材料系下设的电气绝缘材料专业发展而来,1998年调整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绝缘材料工程专业建设初期拥有唐传林、费敏明、季承钧等老教授,上世纪90年代,该专业综合实力在全国绝缘材料行业名列前茅。

唐传林教授(左)率团队成员进行环氧树脂固化物力学谱研究实验

费敏明教授(中)与科研团队成员利用红外光谱分析材料结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该专业历史可追溯于1960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第一电机制造学校、1973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焊接专业、1983年哈尔滨机电专科学校、1990年哈尔滨科技大学焊接专业。1999年成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至今。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始建于1994年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材系,1998年成立材料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办学22年过程中,秉承老一辈知识分子的开榛拓疆、砥砺前行的艰苦奋斗精神,弘扬严谨求实、玉汝于成的高尚品德,把学院发展作为宗旨,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动力,加强党建工作、学院文化建设,开创了学院工作新局面。特别是近10年的变化,令人瞩目、催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学院现任领导班子

教学科研集

学院成立后,就确立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形成培养特色的主题。把教学工作列入学院重要议事日程,学院相继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实验室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岗位目标、教学工作条例及有关问题处理规定,教学科研奖励办法等制度。

在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类学习、科技竞赛,旨在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2000年至今,在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学生分别获国际二等奖、国家级奖项、省级奖项逾百项。近五年,学生在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创青春创业”大赛中连续获得国家三等奖。积极申报“卓越计划”的培养方案,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近五年,学生考研率平均在25%以上,在全校名列前茅。

夯实科研工作基础,为科研工作注入新动能。为了有效开展科研创新工作,学院倡导并开展了“提高自我,贡献于学院”的“十个一”达标工程活动(承揽一个科研项目,申报一项成果奖励,撰写一篇高水准论文,编著一本专业书籍,涉足一个新的科研方向,确立一个教改项目,义务地做一次学术报告,引荐一名优秀人才,共建一个创新群体,走进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学院抓住任何机会,为教师申报项目创造条件。请校内外有经验的教师多次做国家项目的申请辅导报告,鼓励学术骨干、有经验的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建立科研模块,形成创新群体,通过老师间的自由组合和学院的宏观调节来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使学院的学术之风更浓、更强。

学院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对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论文制定了相应的奖励政策,对参加行业学会理事会议,根据情况给予资金上一定的支持。近五年,邀请国内外材料界的一批知名专家来院讲学。其中邀请日本东京大学的衫山澄雄教授来院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授课、研究。学院也曾邀请中国有色金属学报、中国稀土学报等国家级学术期刊的编辑部主任分别来院讲学,为教师发表学术论文搭建了平台。先后选派教师赴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访问研究,多人次参加西班牙、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2018年5月,学院承办了“第十三届国际战略技术论坛”,二百余名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参加此次盛会。

近十年,学科各类科研项目合同总额12874万元,其中企业委托项目9529万元,占总经费的84%,政府资助类项目3345万元,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项,省基金79项(含重点8项);发表SCI论文532篇,EI论文179篇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7篇;授权发明专利177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持续保持了专任教师科研普及率100%。2020年材料学科进入ESI学科前1%。

学科专业集

在学科建设上,学院实施了“以条件建设为改良土壤,以队伍建设为根,以创建和谐人文环境为阳光雨露,以学科建设为本”的战略方针。2001年,“材料学”参加省级重点学科的立项评估工作,并取得优秀成绩,获批“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同年,获批“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材料学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与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申报的省级“轻合金材料研发中心”和“铝镁合金材料”省重点实验室获批,使学院提前跨入了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行列;200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以优秀成绩完成“材料学”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评估验收。

201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省级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同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排名49/98;2013年,以李大勇教授为首的“液态金属成型过程快速检测与质量控制”科研团队和以韩志东教授为首的“光电功能石墨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科研团队同时获批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01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C+,排名在40%~50%之间;申报并获批了哈尔滨理工大学——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材料科学与工程黑龙江省研究生创新实践(示范)培养基地;2018年获批了以房文斌教授为实验室主任、孙凤莲教授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黑龙江省轻金属材料改性与绿色成形技术”省重点实验室;同年,获批了以王丽萍教授为带头人的材料加工工程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019年,与兄弟学院联合申报的先进制造智能化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同年,获批了以石德全教授为主任的黑龙江省液态金属质量快速评价及先进成型技术创新中心、以申泽骧教授为主任的黑龙江省石墨-石墨烯协同创新中心。至此,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三个二级学科方向—材料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全部获批为省级领军人梯队,设3名带头人、6名后备带头人。2020年3月,根据科睿唯安发布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排行榜,成为学校继“工程学”学科后第二个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学院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四个专业同时开展,金属材料工程系率先进行申报工作。2016年10月,金属材料工程系提交了“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历经2016年12月申请通过、2017年6月提交自评报告、2017年8月提交自评报告反馈意见、2017年11月专家进校考查的过程,于2018年6月得到批复通过认证,成为我校第一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继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后,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经过申请与受理、自评与提交自评报告、自评报告的审阅、反复修改自评报告及专家审核等多个环节,2018年6月专家进校考查,2019年6月获批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紧跟步伐,2019年11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也顺利完成专家进行考查环节,3个专业相继完成专业认证各项筹备工作,压力之大、困难之多是可想而知的。学院领导班子举全院之力,攻坚克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并获批认证。笔者在撰写这些专业认证侧记时深有感触和钦佩。目前,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认证申请也在2020年得到受理,正积极准备自评报告撰写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工作和内容犹如璀璨的珍珠,材料学人用坚韧不拔的精神做针、用默默无闻的情怀当线,把这些珍珠穿成一条美轮美奂的项链。艺术珍品的背后,无不浸透了学院干部、教师的辛勤汗水、无私的奉献和聪颖的智慧。通过专业认证工作,“院兴我兴、院荣我荣”的集体荣誉感已经根植全院教师心中。

2017年11月,专家进校考察并听取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汇报

2018年6月,专家进校考察并听取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汇报

2019年11月,专家进校考察并听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汇报

队伍建设集

为了使师资队伍建设常态化,学院以师德师风建设为切入点,建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学院领导班子和系主任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统一领导、明确分工、协调一致、分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制订了《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师德工作考核办法》,成立了以在校学生为代表的《师德师风监督员制度》。坚持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增强底线意识、规矩意识,努力成为学科前沿的引导者、科学方法的指导者、学术规范的教导者。

学院坚持培养、引进、扶持三管齐下,事业、感情、待遇、环境(指人文环境)四留人的原则,加强了对在职教师的培养提高和博士、博士后的引进工作。极大地改善了学院教师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学科博士生导师从5人增加至23人,硕士生导师从33人增加至66人。专任教师队伍(78人)中,国家百千万工程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杰青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0人(占90%),45岁以下青年教师42人(占54%),具有海外学经历的26人(占33%),学缘上主要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吉林大学等,非本校获得最高学位的49人(占62.8%),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省级人才、博士生导师、博士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态势良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师资队伍。

学院加大宣传力度,以师德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榜样,开展学习老教师——“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任善之教授的典型事迹,同时广泛宣传黑龙江省优秀党员、黑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董丽敏、省师德标兵王丽萍、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韩志东、校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李峰和翁凌、刘静等典型教师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争做“四有好老师”。

学院第三次教职工大会合影

学生培养篇

材料学院学生工作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工作方式,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以思想引领为龙头,不断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双实”品质教育和“忠诚教育”的实践,积极利用两微一端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在教师们先进事迹影响下、优良品德感召下,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热心公益,学生工作取得了骄人成绩。先后涌现出一批“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黑龙江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全国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黑龙江省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等。2017年11月26日,省委书记张庆伟来学校调研时走进“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会”课堂,与师生深入交流。材型2014——4班姜雪晴作为学生代表,向省委书记张庆伟汇报“大手拉小手”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受到省委书记张庆伟的好评。

同时,学院以优良学风建设为主线,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中来。学院多措并举抓学风建设,确定学风建设工作的立足点,通过“党员助学一帮一”活动、“学生考研引领教育”活动、学生“学业导师制度”、“新生晚自习日检查”制度和“辅导员周听课”制度等的实施,促进了学院学风的不断向好发展,学院的考研率一直名列学校前列,每年的硕士研究生考取率都比学校的平均值高出10%以上,这既是学院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对学风建设成果的展示。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创业能力。依托大学生科技协会和“创新创业工作坊”,对学生进行科研和创新及创业的引导。近年来每年与大学科技园、研究生部、教务处和团委联合举办的材料创新设计大赛成为了学生们参与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平台。通过培训、引导,多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的国家级奖励。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依托,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院曾连续10年获得“哈尔滨理工大学年度学生体育竞赛团体总分第一名”。依托学校文化艺术节学院的小品大赛已经成为艺术节的品牌节目。青年志愿者协会4次获得省希望工程星光行动项目,志愿活动多次被黑龙江日报、老年日报、新闻晚报等媒报道转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材型专业2014-4班团支部获得“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荣誉称号

和谐发展集

学院领导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主题,把是否有利于学院的发展建设做为评价是非功过的唯一标准,用发展来解决前进道路的一切难题。在学院办学发展的进程中,学院确立了“以党建工作‘五个到位’为指导,以教师为立院之本、学生为兴院之源、内涵建设为固院之基、外联发展为强院之路、文明和谐为建院之魂”的发展理念,使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创建学院文化是建设和谐学院并使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只有用先进学院文化引领才能形成同心同德的和谐局面。

学院把创建学院文化作为“新引擎”,努力创建和谐发展的新局面。为此,学院制订了“院训、院风和学院精神”,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呵护每个人个性专长的发展,用“学院发展建设是每位教职工最大最根本的利益”来统一大家的思想,并坚持“教职工最大最根本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同时对院系两级班子成员提出 “海纳百川,人尽其才,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要求。学院大力倡导的“苦练内功、精于内涵、追求卓越、超越自我”,“敬业本能、创新精神、规则意识、诚信品格”以及“关爱他人、快乐自己”等理念形成了学院文化氛围。因此培养了广大教职工在心有所系、追有目标、做有所为的良好环境里工作并快乐着,激发了为实现集体目标而形成群情激昂的理想和斗志。学院定期召开全院教职工大会,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宣传工作,建立学院网站、微信群、公众号、QQ群等多个信息传播阵地,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对教职工的先进事迹及时进行报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院组织教职工开展主题活动

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核心的学院文化创新在学院发展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只有它才能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良好的学院化氛围,使学院工作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合力,为学院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因此,学院先后获得了“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三全育人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第十一届职工职业道德先进单位”、 “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模范小家”等荣誉;学院教师获得了多项荣誉,董丽敏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王丽萍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标兵”、韩志东被评为“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刘立柱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三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董丽敏获得“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辅导员张娜获得“黑龙江省优秀学生资助工作者”、刘静获得“黑龙江省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论文二等奖”、汤卉被评为“学校教学名师”、石德全被评为“校级教学新秀”、周宏被评为“校级教学能手”、李峰获得“学校青年五四奖章”等。

2020年,学校建校70周年诞辰在即。学院回眸发展历史,既收获了成绩,又在思量存在的不足。学院将置身于高等学校全面提高质量与水平的大环境中,加强内涵建设,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不断攀升学院整体实力与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站在未来看今天,挑战和机遇并存,困难和发展同在,必须要有忧患意识,面对新形势,采取对策,解决新问题,树立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前进的加速度,使学院工作迈上新台阶。

学院响亮的提出“集众智可定良策,合众力必兴伟业”的口号。对未来的工作,学院号召全院教职员工要牢记时代使命,齐心协力思“破题”之策、寻“解题”之法、行“答题”之道,递交一份让学校领导放心、学生满意、学院教育事业持续发展的满意答卷,以优异成绩向学校70周年华诞献礼。

最新推荐